中年之路:人格的第二次成型(epub+azw3+mobi+pdf)

Viewed 486


年轻时觉得中年危机离自己很遥远,不会发生我身上,可步入中年后,这种天真的想法就被突如其来的中年危机狠狠嘲笑和捶打。我的中年仿佛是一片常年狂风暴雨的森林,我在森林里饥寒交迫,找不到逃出森林的路。那些迷茫、抑郁、焦虑、恐惧以及情绪的波涛汹涌就如《中年之路》中描写的中年危机如出一辙。

读了《中年之路:人格的第二次成型》这本书,作者霍利斯教授基于荣格心理学的视角,带领我们重新审视、界定、调整自己的人格,从而了解内心真正的需求。我们不需要参详书本来指导自己的人生,但其中的一些思考却非常有趣。

中年之路何时开启?

在经历过许多事,接触过许多人之后,在一切即将定型之时,突然发现在坦坦大路的路边,居然还有一条灌木掩映下的小径,不知通往何方。于是,开始产生对当下的生活产生怀疑,开始升腾起一种是否要尝试另一种生活的冲动。在惯性大路与探索小径的交叉点上,或许,就是中年之路的起点。

也许是没有那么强被生活所迫的压力,便可以暂缓脚步,开始回溯过往走过的道路,拿一些时间出来,思考未来的方向。

在进入这个阶段前其实就有征兆: 感到无聊、筋疲力竭、丧失意义感,这些状态结合在一起可能表现为感到抑郁或者虚无,甚至会感到惊慌失措,不再知道自己是谁。在这些状态下,如果我们想透过感受到的痛苦去探寻生命的意义,表明我们开始进入中年之路

我们真的在自主做选择么?

因为在做产品的关系,需要不断的做出判断。于是,清晰的意识到不同的工作经历、项目经历,对我们所作出判断的影响。面对同一件事情,大厂、小厂、产品驱动、运营驱动出身的同学,很可能会给出截然相反却又能够自圆其说的解决方案。

真的是产品经理A、B、C、D在做选择么?不是的,很可能是他们曾经供职过的腾讯、百度、头条、阿里的集体工作方法在做选择。

在刻意保持理性的工作场景下,选择尚且如此;更罔论在生活中,那些下意识选择的瞬间了。

由于童年的经历,成年人格与其说是一系列选择的结果,不如说是对早期经历和生活创伤的反射性反应的结果。尤其在那些无需理性的场合下,我们更会带着过去的痕迹无意义的生活。这即是时下火热的“原生家庭”概念。
在所有情结中,最具影响力的是那些内化的养育经验,我们称之为母亲情结和父亲情结。父母通常是我们遇到的两个最重要的人。他们给了我们血肉之躯,是我们出发的港湾。我们耳濡目染了他们对待我们的方式,以及他们的生活策略。
我看到朋友一边在抱怨自己的原生家庭模式,一边在不可挽回的滑落进同样的窠臼。当他在和我对话时,我时常会恍惚,仿佛看到他口中的父母的形象从他模糊的影子里清晰了起来。

所以,我们真的在自主做出选择么?还只是被许许多多的从童年期就开始的经历所支配,一边承受着他人选择所带来的伤害,又一边不自觉的施加着同样的伤害?

坦率的面对身份问题,面对“谁在选择的问题”,就成了中年之路的第一步。

由于把生命历程视为一种自动延续的存在,所以我们很容易被过去所定义和支配。我们已经习惯于制度化的角色,例如配偶、父母、工薪阶层,所以我们将自己的身份投射到这些角色上。
当我们踏上中年之路时,会被要求面对以前遮掩的那些问题。身份认同的问题再次袭来,人们再也无法逃避责任。这个时候,我们就会问:“除了我的过往以及我所扮演的角色,我究竟是谁?”

当人们重新追问生命的意义(这个问题曾经萦绕在我们幼年时期的想象中但逐渐随时间消逝),当人们被要求直面曾经掩盖过的那些困境,当身份认同的问题使人们再也无法逃避承担它的责任,当人们发问 “除了我的过去和我扮演的⻆色, 我是谁?”,(人生的)中段航程就开始了。

作为中年人

人类是一种需要仪式感的动物,于是各种宗教中都不免需要“死亡”与“复生”,和过去告别,迎接一段新生。援引书中所述,成为中年人需要如下的步骤:

  • (1) 与父母分离,通常经过仪式性的绑架来实现;
  • (2) “死亡”,童年的依赖性被“杀死”;
  • (3) 重生,无论是否成熟,个体会被赋予新的生命;
  • (4) 教导,告诉这个“新人”关于部落的原始神话,给予他精神上的定位,告诉他这个部落的特权和责任,以及有关狩猎、育儿等知识——这些是成年生活所必需的;
  • (5) 磨难,最常见的是进一步分离,以便“新人”了解到自己有一种内在的力量来应对外界的任务;
  • (6) 回归,一个人带着扮演成熟角色所需要的知识、神话基础和内在力量,重新进入这个社群。通常情况下,“新人”甚至会被赋予一个新的名字,以适应这种彻底的转变。
    上面的步骤,是不是很像“英雄之路”的故事范式?或许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生活中走一遍英雄之路的过程也未尝可知。而当成为中年人之后,生活的轴心不免发生转移,降低依赖或称为他人的依赖,重新构建起自我和世界的关系。于个人而言,是在三十岁前后才突然萌生了自我意识:不再习惯于按部就班的日子、转而开始追求“有趣”、“有意义”的工作挑战。

消解与重新理解

工作与生活,构成了中年人时间的主体。于是,书中关于中年之路的论述就围绕工作和生活展开,当种种投射被消解后,我们就开始踏上了中年之路。

在工作上,是身份投射的消解,最终回归使命的召唤。

弗洛伊德认为,工作和爱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条件。

一个人的职业,就像婚姻和教养一样,成为以下投射的主要载体:

  • (1)身份的投射,人们通过对专业知识的明确掌握来确认身份;
  • (2)滋养的投射,一个人将被富有成效的工作所滋养;
  • (3)超然性的投射,一个人通过接连不断的成就来克服精神上的渺小。
    但什么样的工作才算健康的工作呢?工作和使命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工作是我们为了养活自己而不得不做的事情。使命(vocatus)则是我们被召唤用生命能量去做的事情。感受到创造力是个体化的必要部分,而不回应召唤则会损害我们的灵魂。
    在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和同事聊起工作中的问题,特别兴奋:

“工作中有趣的部分或许在于:发现自己不知道,从而获得新知;新方法解决了问题,从而获得创造;假设得到了验证,从而获得满足。像是建筑师,把感性的畅想与理性的计算糅合成现实。

在生活上,是身体投射和心理投射的消解:

身体投射的消解,总来的分外直观,令人悲伤。曾经刷夜打游戏通关,如今,一部电影可以拆到几个晚上去看完。喝酒都是一个手指的特点,只是,从“一直喝”变成了“只喝一杯”。新冠过后,可能又回变成了“只喝一点”?未尝可知。

年轻人总以为自己是金刚不坏之身。身体在那儿提供服务,在需要之时被大加利用,总是会自我修复。但有一天,我们会意识到,不可避免的转变在发生,超出个人的意志。身体变成了敌人,变成了我们塑造自我的英雄剧中的对手。
心理投射的消解,往往没有那么直观。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我们只有先做好自己,才能够和外部交互。

阿尼玛发展不充分的男性,会被类似水平上的女人所吸引;这还表明阿尼姆斯发展不充分的女性,会被拥有世俗权力的年长男性所吸引。男人和女人都缺乏成年仪式,无怪乎这么多人在寻求人生指导,甚至让爱人指点迷津。男人追逐年轻的女性,反映了他们不成熟的阿尼玛;女人仰慕有地位或年长的男性,是对她们自身阿尼姆斯发展不足的补偿。
于是,对关系提出了要求:

  • (1) 双方必须对自己的心理健康负责。
  • (2) 双方必须承诺分享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因为过去的创伤或未来的期望而埋怨对方。同样,他们也要不带防御地努力倾听对方的经验。
  • (3) 双方必须承诺长期保持这样的对话。
    首先做好自己,其次尽量不要伤害对方、习得倾听对方,最后,长期保持的承诺。如果我们没有做好自己,只是将意义和身份被投射到他者身上,无论是配偶、孩子,还是人格面具,最后都会因为没有更好的自己而落得破灭。

清醒的航海

我们每个人都被召唤着实现个体化,尽管不是所有人都会听到或留心。如果我们不朝着自己的旅程前进,就可能会错失促人成长的生命力,并且失去生活的意义。既然我们航行在灵魂的大海上,为什么不尽可能地清醒和勇敢呢?
既然没有办法避免问题的发生,既然这个世界是我们和他们构成的,那么很多事情,其实是大家投射的碰撞、与交叠构成的结果。少一点自说自话、多一点相互理解,少一点怨天尤人、多一点开放坦然。

人们如此害怕孤独,以至于紧紧抓住糟糕的关系和压迫性的职业,而不愿冒险放弃他者。
对个体来说,更有理由创造一个具有私人意义的仪式,把人和更大的生活节律联系到一起。

1 Materi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