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最佳决策指导书

Viewed 3


《助推:如何做出有关健康、财富与幸福的最佳决策》这本书的作者有两位,分别是理查德·泰勒和卡斯·桑斯坦,两位都是美国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其中,理查德·泰勒被称为现代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领域的先锋经济学家。他很早就接触行为经济学,但因为这门科学在最初刚刚提出来的时候受到主流学界的批评甚至嘲笑,所以理查德也是遭遇了非常大的阻力,不过他还是坚持深扎其中,还获得了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另一位作者卡斯桑·斯坦,则是被哈佛大学的法学院院长称为“我们时代很专业的、涉猎领域很广的、话语被引用很多的、影响力很大的法学家”,这个名头一听就很厉害了。

这本书呢,被《金融时报》和《经济学人》评为了年度最佳商业图书,并入选了亚马逊网站当年年度最佳的十部商业图书之一。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从行为学、心理学等角度,了解什么是助推,为什么我们会受影响,以及说如何借助助推影响他人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即便说自己无需去影响他人,也可以通过了解这些减少他人对自己的影响。

助推的定义
助推(nudge),其含义指的是不通过强制手段,而是以一种“非强制性”的方式来改变人们的选择。人们的决策往往是依靠经验法则,也就是直觉,而助推帮助人们在直觉思维系统和理性思维系统之间寻找平衡。(黑天鹅中称为系统1和系统2)。

一、我们是怎么做出选择的

我们人类有两套认知系统,“直觉思维系统”和“理性思维系统”。“直觉思维系统”来自人们的情感反应,反应更快更直接,但“理性思维系统”来自人们有意识的思维,更加理性。现实中,人往往是用前者来做出选择,简单来说,我们人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地理智,如果有,我们的双11估计就不会年年翻番了。
两套选择体系对比
那么这套“直觉思维系统”以锚定法则、可得性法则和代表性法则为基础,导致我们容易受到影响,作出错误选择。

那么这套“直觉思维系统”以锚定法则、可得性法则和代表性法则为基础,导致我们容易受到影响,作出错误选择。

三大法则

1、锚定法则:即用已知事物来判断未知事物。就像书中的案例,设想我们要估计位于芝加哥以北的密尔沃基市的人口,那我们可以以一座已知城市的人口数为基准来估计,比如人口大约为300万的芝加哥。想到密尔沃基市是座大城市,但一定不是芝加哥那样的大都市,那么它的人口也就是芝加哥的1/3吧,那就是100万。但可能有些人选择的参考基准不是芝加哥,而是格林湾,该地区大约有10万人口,密尔沃基市比格林湾大,那么她可能会以格林湾的人口为基数放大3倍,即估计密尔沃基市人口为30万。因此,锚定法则很容易造成判断的不准确。

这个法则经常被商家用于促销或商品推广。比方说,双11某商品原价1000多,但现在只有500多,你肯定会觉得很便宜。先给一个“高锚”让你作为参考,然后再抛出一个低锚,从而影响你的判断和行为。

2、可得性法则:越容易回忆起来的事件(尤其是亲身经历的)其实越容易夸大人们对可能性的判断;相反,对于很少在记忆中保留下来的事情,人们便会认为它们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就像癌症,有些人总会觉得这种病症离自己很远,没有必要买保险,但事实是,我国每天有1万人确诊癌症,平均每分钟有7个人得癌症,而且随着年纪的增长,发病率也会随之上升。

3、代表性法则:指人们在不确定性的情形下,会抓住问题的某个特征直接推断结果,而不考虑这种特征出现的真实概率以及与特征有关的其他原因。例如在一项实验中,参与的实验者被告知:琳达今年31岁,未婚,性格开朗,聪明伶俐,她主修哲学专业。在学生时代,她十分关注男女不平等这一社会现象,还参加过反核能游行。然后,人们被要求按照发生的可能性对琳达未来可能会遇到的8种情况进行排序。其中两个关键选项是“银行出纳员”和“热衷于女权运动的银行出纳员”。大多数人认为,相对于“银行出纳员”,琳达更有可能是一名“热衷于女权运动的银行出纳员”

除了三大法则,我们做选择的时候还有【三大特点

1、我们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盲目乐观。就像创业者,他们失败的概率要超过50%。但还是有很多人选择加入创业大潮,并且,在一项对创业企业家(他们的事业大多是小公司,比如饭店和沙龙)的调查中,他们被问到了两个问题:第一,你的企业取得成功的概率有多大?第二,你取得成功的概率有多大?最为常见的回答分别是50%和90%,甚至有许多人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为100%。由此可见,虽然我们总说人要乐观积极,但盲目乐观很容易麻痹我们的头脑,对实现成功并无帮助,反而容易让人们对现实状况产生错误判断。

2、我们厌恶损失。我们总是害怕失去,失去某件东西使人难过的程度往往比得到这东西使人快乐的程度还要大,这比从来都没有还令人难受,除非对方是用很高价值的物品来替换,否则我们很难做出改变。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面对人生选择的时候总是犹豫不决,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加上害怕损失,所以多数人宁愿保持现状,也不愿迈出尝试的第一步。

3、现状偏见,保持现状。我在大学读书期间发现,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很喜欢一学期坐同一个位置。这就是一种现状偏见。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懒惰,例如电信公司告诉你,你可以免费使用3个月的1G流量,3个月后只要打个电话就可以取消,但基本很少人会在3个月后去取消,很多时候明明记得,但就是会被其他的琐事打断,一拖再拖。一方面,还是因为害怕失去,因为已经享受了物品的价值和服务,所以不愿失去。肯尼斯基做过一个实验,给学生随机发放杯子,或者糖果。过一会,告诉学生,他们可以选择把手中的东西,换成另一种他们更喜欢的。这些物品是随意发放的,也没有替换成本。但是,学生中90%的人都选择不换。

二、社会如何影响我们的选择

因为我们是社会人,所以肯定会受到群体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虽说我们可以从别人那儿学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但与此同时,我们的错误认知同样也来自于别人。具体是怎么影响呢?主要体现是以下4方面。

1、同侪压力。这点感觉无需多讲,所谓的中年危机,很多时候就是因为自身情况一般,和包括同学、同事在内的其他同辈一比,自己显得很无能,因此感到焦虑,甚至影响选择。而其实真正的做法还是要回归到自己身上,关注自我成长。另外,像我们现在的网络舆论、媒体舆论,都是能够造成同侪压力。对同一件事情,如果大家都持支持态度,很可能即便你一开始是反对的,也会因为压力和害怕被指责而改变观点。

2、从众心理。这个很好理解,我们很多时候总是会受到其他人选择的影响,所以才会出现抢盐的现象发生。有时候我们为了合群,只能接受其他人的建议,即便自己并不情愿或不喜欢,也只能假装欣然接受。

3、聚光灯效应。高估自己的重要性,过度关注自我,总觉得自己的行为、外表等会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程度,所以很多女性总是会精心打扮,在穿搭和妆容上花费很多时间。但关键是,其他人对你的关注程度实际上往往低于你自己想象的程度。

4、引导效应。引导效应指的是,如果人们被问及他们的行为倾向,他们最终会愿意按照自己所回答的结果去行事。有个案例是,一项在全美国范围内实施的涉及4万多人的调查提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您是否计划在未来的6个月之内买一辆新车?结果,这一问题使得汽车销量上升了35%。

三、如何用助推方法优化选择

1、优化默认选项。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我们有#现状偏见,保持现状#的特点。类似刚刚说的例子,我们要打电话才能取消1G流量的服务,很多人太懒,所以白白损失金钱,那如果默认是3个月后自动取消,除非打电话续购呢?美国也将这个方法运用到养老保险计划当中,将原本要填表才能参加养老保险计划的默认选项,变成默认参与,退出时要主动填写表格提交申请。结果,原本人们在工作3个月之后加入养老保险计划的比例仅为20%,在随后的36个月之内比例逐渐增加到了65%。然而,当采用自动登记系统之后,新员工参加养老保险计划的比例马上上升到了90%,并在36个月之内增加到了98%。

2、及时透明的反馈。这点和“刻意练习”一样,如果人们在每次学习或尝试之后都能够马上得到清晰的反馈,那么学习效果会更好。因此,有人就利用这点,为了鼓励客户们节约能源,使用了一种叫作“环境监测球”的产品,能够在用户使用过多能源时发出红色的光亮,而在使用普通能源时发出绿色的光亮。过去只是通过电子邮件或者文本信息提醒人们节约能源,但该产品在投入使用后效果,短短在几个星期的时间里,该产品的用户在高峰期的能源使用量降低了40%。

3、精简选项、排除干扰项。选项太多,往往选得脑壳儿疼。所以,不如精简选项,简化程序。就像亚马逊,在很早之前,几乎是首个开始使用“猜你喜欢”的网站,通过分析用户曾经的行为和动作,推荐相关联的选项,减少用户查询的麻烦。

4、让人们看到选择动机。很多时候我们不做选择,或者不改变,其实是因为懒得选择,或者是我们不知道做了之后有什么好处,这和“厌恶损失”相似。就像运动减肥,我们明明可以打车、坐地铁,为什么要去走路?但如果像百度地图一样,显示你走了这么多里程数,相当于消耗了多少食物,让人们看到做出这个选择的好处,那么我们可能会更有动力。

5、预计错误。预先估计可能犯下的错误,例如银行卡取钱,很可能会忘记拿卡,所以可以通过取卡机语音提醒你取卡,或者是要求必须先取卡才能拿卡。

以书中一段话结尾:

第一,看上去不起眼的社会情形特征也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助推无处不在,尽管我们看不见。不管是好的选择体系还是糟糕的选择体系,它们都是无处不在和不可避免的,并且会极大地影响我们的决定。
第二,自由主义的温和专制主义自身并不矛盾,选择设计者可以在保持选择自由的同时将人们助推到改善自身生活水平的方向上去。

因此,希望这本书能让你看清自己做出选择背后的心理原因等,以合适的方式改善行为,并减少外界对你的影响。

0 Materials